時間:2025-10-30 17:17 信息來源:灌云縣教育局[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2025年10月27日,江蘇省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孟霞)第六次集中研修活動在灌云縣楊集中心小學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深化課堂實踐,促進專業共生”為主題,匯聚工作室成員、特邀專家及灌云縣骨干教師近百人,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活動中,5節不同學段的數學課依次呈現,聚焦數概念、規律探究與估算等核心內容,將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姚琪(灌云縣楊集中心小學)執教二年級《認識100》,以“校園劇場數數”導入,通過擺小方塊、撥計數器操作直觀呈現“十進制”過程,融入100分試卷、百家姓等文化元素,實現數感培養與文化浸潤的雙重目標。
方婷(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中心小學)的《認識10》(一年級)以“9和0爭大小”趣味故事切入,借助擺小方塊、計數器操作深化“滿十進一”概念,結合數軸、涂色練習等多維表征,夯實低年級數的概念基礎。
紀紅艷(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帶來三年級《間隔排列》,通過手帕與夾子等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規律,引導學生通過“畫一畫、數一比”活動自主探究“兩端物體數量關系”,開放性問題設計滿足差異化學習需求。
李嘉新(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金雞湖路小學)執教六年級《估算》,創設購物場景,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估大”“估小”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小組討論深化策略意識,凸顯數學應用價值。
左小平(南京外國語學校明遠小學)執教三年級《間隔排列》,從生活案例出發,系統構建“首尾相同(差1)、首尾不同(相等)、環形(相等)”三類模型,邏輯嚴密層層遞進。
灌云縣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葛再曉作《做思共生:基于理解的小學數學學科實踐》專題報告,提出教學改革三維路徑:目標升級(素養導向)、方式革新(做思結合)、成果轉化(區域輻射)。倡導低段"具象操作"、中段"問題轉化"、高段"數學建模"的階梯式實踐體系,通過思辨場景創設促進深度學習。
工作室主持人孟霞總結強調教學改革應以“真情境、探究點、活思維”為基點:1.情境化學習需將抽象問題轉化為真實挑戰,推動學生角色轉型;2.結構化環節設計應構建"探索反思驗證"循環,搭建思維進階錨點。這一改革路徑既呼應了素養導向的教育轉型需求,也為師生共創思維賦能型課堂提供了可落地的實踐范式。
活動通過示范課例與理論指引,生動呈現核心素養落地的多維路徑。參與教師表示將加強生活聯結與思維訓練,推動數學教學從知識傳遞轉向素養培育。
蘇公網安備 32072302010045號 網站標識碼:32072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