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89132/2019-00052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農業委員會 | 發文日期 | 2019-02-25 |
標 題 | 小麥返青期苗情分析及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 ||
文 號 | 無號 | 主 題 詞 | 30 |
內容概述 | 2月19日進入雨水節氣,隨著氣溫回升,小麥進入返青期,隨后進入拔節期,當前正是開展春季田管的關鍵時期。要抓住春節期間大量勞力返鄉的有利時機,加強組織宣傳發動,把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疏通三溝抗澇防漬。“麥田一套溝,從種管到收”。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其他 時間:2019-02-25 00:00[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自2月4日立春以來,我縣氣溫日平均氣溫一直處于0℃上下,早春氣溫偏冷,至雨水節氣(19日)雖然氣溫逐步回升,但還沒有達到返青期指標(連續3天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3℃),全縣在田小麥沒有進入明顯的返青生長。但由于自去年秋播以來積溫偏高,尤其是越冬期間積溫偏高,加上雨雪頻繁,小麥生長轉化較快,一些早播的旱茬麥以及一些播量偏大的稻茬麥出現旺長現象。雨雪偏多還導致小麥過速生長出現大面積脫肥落黃田塊,低洼麥田或溝系不配套田塊出現受漬黃僵苗現象。根據縣作栽站于2月20日對全縣小麥返青期苗情調查,總體上好于上年,但苗情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旱茬麥苗情普遍較好,但部分旺長田塊出現脫肥落黃心葉受凍害;稻茬麥越冬生長轉化也較旺,大面積脫肥落黃嚴重。當前隨著氣溫快速回升,小麥加快生長,如果雨水繼續偏多,稻茬小麥漬害將進一步加重,同時還存在春季“倒春寒”凍害風險。因此,針對今年苗情特點,各鄉鎮要切實加強分類指導,抓好各項春季田管措施,進一步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力爭夏糧再獲豐收。
一、越冬期間氣候特點
1、越冬期間積溫正常,利于晚播稻茬小麥苗情轉化。據氣象資料,今年我縣小麥越冬期間(12月11日-2月20日)0℃以上有效積溫為140.1℃,比上年同期132.3℃高7.8℃,比常年132℃高8.1℃。溫濕協調有利于晚播稻茬小麥轉化。據調查,稻茬小麥越冬期間出生了1.5張葉片,比去年同期多長0.5個葉齡。
小麥播種以來積溫情況
單位:℃
年度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上旬 |
2月 中旬 |
越冬期 |
秋 播 以 來 |
2019年 |
487.1 |
308.7 |
121.5 |
47.9 |
16.7 |
16.3 |
140.1 |
998.2 |
2018年 |
497.1 |
280.1 |
93.4 |
39.8 |
2.7 |
27.8 |
132.3 |
940.9 |
2017年 |
524.6 |
275.7 |
128.8 |
84.4 |
21.3 |
53.1 |
230.8 |
1318.7 |
常年 |
525 |
307 |
103 |
22 |
17 |
35 |
132 |
1009 |
注:越冬期間指(12月11日-2月20日)、秋播以來指(秋播至2月20日)
2、秋播以來、越冬期間雨雪偏多,稻茬麥田低洼田塊發生漬害。自秋播以來我縣平均降水為143.6毫米,比去年多41.7毫米,比常年114.7亳米多28.9毫米。尤其越冬期間降水量達60.6毫米是上年同期3倍多。雨雪偏多一方面有利于旱茬小麥和晚播稻茬麥生長轉化。但同時也造成早播旱茬麥的旺長,帶來大面積生長過速,早春出現脫肥落黃、凍害等現象,部分低洼稻茬麥田、溝系不配套或開溝質量不高的田塊發生漬害。據調查統計,全縣返青期旺長麥田達5多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3萬畝,脫肥落黃面積達22多萬畝,比去年同期增4萬畝。目前已發現受漬面積達10萬畝以上。
小麥播種以來降水分布
單位:mm(毫米)
年度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上旬 |
2月中旬 |
越冬期 |
秋播以來 |
2019年 |
40.8 |
45.3 |
48.1 |
36.1 |
2.4 |
10.8 |
60.6 |
143.6 |
2018年 |
70.3 |
6.2 |
3.2 |
22.1 |
0 |
0.1 |
19.8 |
101.9 |
2017年 |
200.5 |
11.2 |
42.8 |
63.5 |
5.2 |
2.5 |
114 |
325.7 |
常年 |
36.4 |
32.8 |
14.1 |
16.8 |
4.8 |
9.8 |
37.9 |
114.7 |
注:越冬期間指(12月11日-2月20日)、秋播以來指(秋播至2月20日)
二、返青期苗情
1、主莖葉齡,單株莖蘗、三葉以上大莖蘗均多于上年。據2月20日調查匯總,今年全縣小麥返青期主莖葉齡為6.7葉(比越冬初期長1.5葉),單株莖蘗3.1個,三葉以上大莖蘗1.5個,分別比上年同期多0.4葉、多0.1個、多0.1個。畝總莖蘗86.4萬。單株次生根7.8條。雖然越冬期間積溫并沒增高多少,但由于雨雪充沛,小麥越冬期轉化生長較快,全縣小麥返青期苗情各項指標綜合要好于上年同期。
2、三類苗面積是近幾年來較少的一年。據調查統計,全縣返青期小麥旺長苗和一、二、三類苗分別為5.0萬畝、36萬畝、萬畝、30萬畝、19.0萬畝,苗情總體較好,三類苗面積是近幾年來較少的一年。
三、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2月19日進入雨水節氣,隨著氣溫回升,小麥進入返青期,隨后進入拔節期,當前正是開展春季田管的關鍵時期。各地要抓住春節期間大量勞力返鄉的有利時機,加強組織宣傳發動,把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3、控旺促壯防倒伏。有旺長趨勢的旱茬小麥要在返青后拔節前結合化除和紋枯病防治盡早進行化學調控,一般每畝用40~50 g小麥專用“矮壯豐”兌水30 kg葉面噴施,控制無效分蘗和基部節間伸長,防后期倒伏。對于基本苗和總莖蘗偏多的稻茬田塊,以及返青肥施用偏多的田塊,宜在返青后拔節前進行適度化控。小麥始穗至揚花期可每畝使用100 ml“勁豐”兌水30 kg葉面噴霧,既可控制株高壯桿防倒伏,也能增強光合作用、抗干熱風、提高干物質積累與有效轉運。
4、適時普施拔節孕穗肥。拔節肥一般掌握在小麥倒3葉期、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時施用(3月下旬至4月初),并掌握“弱苗適當提前、旺苗適當推遲”的原則。孕穗肥要根據苗情酌情施用,莖蘗數適宜、葉色正常偏淡、倒伏風險小的田塊可在劍葉露尖至破口期施用。長勢較好的一、二類苗拔節孕穗肥通常可分兩次施用,拔節肥一般每畝施純N 4~6 kg、P2O5 2~3 kg、K2O 3~5kg,以施用“復合肥+尿素”或專用配方肥為宜(每畝45%復合肥15~20 kg+尿素7.5~10kg);孕穗肥每畝施尿素5~7.5 kg。特別注意肥水結合,趁降雨施肥或施肥與灌溉相結合,以提高肥效。長勢較差的三類苗可一次性施用拔節孕穗肥,每畝45%復合肥20~25 kg+尿素7.5~10 kg。
5、預防“倒春寒”凍害并及時補救。預防“倒春寒”凍害重在培育壯苗、防止旺長和小麥過早拔節。一旦春季小麥拔節后出現0℃以下的“倒春寒”天氣,要在低溫發生后2~3天逐日田間剝查小麥幼穗受凍情況,對主莖和大分蘗幼穗凍死率超過10%以上的麥田要及時增施速效恢復肥,一般凍死率在10%~30%的麥田,每畝增施尿素5 kg左右,凍死率超30%的麥田每遞增10個百分點,每畝增施尿素2~3 kg斤,上限值不超過15 kg,以爭取動搖分蘗和后發生高節位分蘗成穗,挽回產量損失。
6、加強春季病蟲草害防治。一是盡早化學除草。對于草害發生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要在小麥拔節前的冷尾暖頭、日均溫8℃以上(3月上中旬)搶晴用藥,并避免在寒流來臨前后3天內用藥,以防發生凍藥害現象。二是防治紋枯病。春季回暖后及時防治紋枯病,特別是早播、群體偏大的田塊要重點及時用藥預防。三是加強以赤霉病為主的中后期病蟲害防治。4月底5月初小麥抽穗揚花初期主動用藥防治赤霉病,兼治白粉病、蚜蟲,并結合根外噴肥,實現一噴多防,防干熱風、高溫逼熟,增粒增重,確保豐收。